作文素材|「逃出大英博物館」—讓文物回家
“從哪來回哪去?!?/span>
“你要帶我回中國嗎?”
這兩天,小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出圈,
一起來看《逃出大英博物館》作文素材
逃出 · 大英博物館
文物無聲,但歷史震耳欲聾。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兩萬三千多件,包含了從書面玉器到青銅器在內的幾乎所有類別的歷史文物,展柜里琳瑯滿目相當擁擠,而這些大多都是當年英國趁火打劫從我國運出去的。奈何取之盡錙銖,我們最精美的最厚重的文物大多都不在本土,而是被鎖在大英博物館。這些文物太過于精美,太過于巧奪天工,以至于我們看向它們時,久久不能釋懷。
事件描述
8月30日,博主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制作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上線,很快就爆火出圈,“逃出大英博物館”更是連續兩天登上多平臺熱搜。這大概和一直以來國內互聯網上“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的說法有關,也和近期大英博物館文物被盜的消息有關,但若只談論這些,顯然并不足以形容這部短劇的火爆。
《逃出大英博物館》是由短視頻博主“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聯合拍攝、制作的短視頻系列,共有三集,主要講述了一盞化為人形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從大英博物館逃出后在沿途邂逅中國記者并請求其幫助自己逃回中國的故事。一開始記者并不相信玉壺精所說的話,隨著劇情的發展,漸漸開始相信,纏著自己說要回國的女孩,真的是大英博物館中所藏文物“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
【適用主題】
海外文物 家國情懷 文化自覺
赤誠之心 青年擔當 媒介素養
故事背景
大英博物館館藏中國文物超2.3萬件
在全世界47個國家至少218家博物館中,收藏著167萬多件中國文物。這些文物的來源、流轉問題相當復雜。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僅1840年以來,便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因戰爭、不正當貿易等原因,流散出境。
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公開資料顯示,館內現有中國文物超2.3萬件,囊括了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戰國的青銅器、漢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窯瓷器、元青花、琺瑯器等幾乎所有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
大英博物館近日被盜文物2000件
據英國媒體報道,2023年8月16日,大英博物館儲藏室內一批“用于學術和研究目的”,且未在近期公開展示過的“小件文物“被盜。這批文物包括從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19世紀的黃金首飾、寶石及玻璃制品。
8月26日,大英博物館董事會主席喬治奧斯本表示,目前還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件文物丟失,“估計大約2000件,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非常臨時的數字?!辈┪镳^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已于25日辭職,并承認該機構沒有對文物失蹤采取“應有的行動”。
流失文物為何歸國路漫漫?
近些年,國際文物流失與返還問題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今年4月,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與上海大學共同主辦了一場“博物館、去殖民化、文物返還:全球對話”高端專家研討會。
會上,長期從事中外文化遺產和博物館研究的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段勇表示,國際上的文化遺產大規模流失導源于數百年來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但迄今,文化遺產非法販運仍是僅次于毒品走私和武器走私的第三大非法貿易。因此,文物流失既是歷史問題也是現實問題。
據報道,迄今中國流失文物的回歸途徑主要有三種,即購回、捐回和追索。據統計,從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間,中國通過各種途徑,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共15萬件流失文物回歸祖國。近幾年在各方努力下,又有多批次流失文物回歸。
愿我們的文物,早日回家!
短劇細節解讀
1、為什么小玉壺的臉臟臟的?
一方面是因為逃跑趕路不可避免的沾灰塵,符合劇情邏輯;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是大英博物館對中國文物的漠不關心和不加保護的態度,擺放玉壺的展臺是沒有玻璃罩遮擋的,可以被隨意觸摸!
2、小玉壺強調的“盞”有什么含義嗎?
記者用“只”形容小玉壺,然而我們中國對于不同物體的形容都有獨有和正確的量詞,小玉壺強調是“盞”,也是在提醒現代年輕人在信息化時代不要丟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遙遠的異國他鄉,鮮有人了解中國文物細膩而燦爛的背景,更無從記住那些“刻在心底的名字”
3、“這么大柜子只住兩個人啊”
大英博物館里的中國文物都是擠在一個柜子里,所以她在看到記者住的這么大的“柜子”(房子)只住兩個人,表示很驚訝。這里的“柜子”用詞很妙,擬人化不僅是將文物化作人形,在語言的嚴謹性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真的有在認真研究。
4、記者讓小玉壺“從哪來回哪去”,為什么小玉壺表現的很開心?
當記者說出這句話時,小玉壺認為她的家就是在中國,而大英博物館從來不是她的歸屬,回到中國是她一直以來的心愿,所以她很開心地以為家人要帶她回國,“你要帶我回中國嗎?”
作文金句
如果文物會說話,如果思念有聲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喚。
文載于物,族髓附間。運脈牽連,興者襄見。
或許對文物來說,在走回家園之前,它們得首先走出逼仄的展柜。用久違的名字代替陌生的編號,以鮮活的歷史記憶,撫去表面的銹跡斑斑。
歷史浩瀚,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自己遺忘了什么。幸而,文物可以幫我們憶起一二。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說過:“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嚴。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樣流失海外,就沒有尊嚴?!蔽奈锸俏拿鞯挠∮?,它們的最佳歸屬就是回到故土。
媒體銳評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意義,不僅在于它以藝術手法呈現了流落海外文物處境,更將我們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
這集不到3分鐘的短片中,貢獻了頗多金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是盞!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從哪來的回哪去”“你要帶我回中國嗎”“這么大的柜子只住兩個人”……這些臺詞單看平平無奇,但在這個特別的故事設定里,每一句話都能讀出背后的深意:那是流落海外的孤苦無依,也是迷失他鄉的無路可走。從這個角度來看,《逃出大英博物館》似乎有一種四兩撥千斤的能量,用曉暢直白的語言,將一個民族深沉而隱秘的情感通過一個小切口表達出來。
從制作上,我們也看到了這部劇對自媒體短劇審美的提升?!短映龃笥⒉┪镳^》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新的發展方向??陀^來講,該劇本身也存在一些短視頻的普遍問題,但這都無法掩蓋其從創意到劇本,從妝造到動作、從構圖到光影上的用心,還有遠赴英國拍攝等臺前幕后的付出,這些都經得起大眾的審視與琢磨。
從故事上,這種擬人化手法的呈現,也讓人找到了更多共情的著力點。網友代入后的各種解讀,無疑拓寬了這部劇的涵義,讓這部劇不僅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更是一種文化的共鳴?!短映龃笥⒉┪镳^》的意義,不僅在于它以藝術手法呈現了流落海外文物處境,更將我們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
——紅星評論
#自由創作的時代需要有更多帶著自身思考、肩負社會責任的媒體從業者出現,讓“流量之花”開在文化價值深處。
《逃出大英博物館》系列短視頻不盲目追逐流量熱點,其用精細化的制作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內涵贏得觀眾發自內心的掌聲?!短映龃笥⒉┪镳^》從多個方面展現了其制作的考究與精良,如作為女主角的“玉壺”的擬人化形象身著與玉壺同色的翠綠色漢服、頭戴翠綠色發飾,臉上還帶有出逃時留下的斑駁污跡等細節之處,此外,“玉壺出逃”這一情節設定與國人內心深處對國家文物的情感深深相應。
《逃出大英博物館》為自媒體創作者樹立了良好的作品典范,為更多有深度有價值的文藝作品的出現提供可能?!短映龃笥⒉┪镳^》站在熱點話題的風口、抓住時機,用自身的才華和對中國文物深沉的愛拍攝出具有深刻價值的文藝作品,為更多自媒體人提供新的創作思路。
自由創作的時代需要有更多帶著自身思考、肩負社會責任的媒體從業者出現,他們身扛“長槍短炮”、手握一支代表社會國家人民利益的話筒,他們不為追逐流量,而是將流量用于文化傳播的有益之處,用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情懷和對媒體行業的熱愛,讓“流量之花”開在文化價值深處,為文藝作品創作的旅途開拓更加廣闊光明的道路。
——紅網